你已經放棄了,還是嘗試維護著?「人們不再對『生活在地球上的意義』有共識。」2020台北雙年展公布展覽亮點及詳細公眾計畫 Taipei Biennial Announces Further Details of 2020 Presentations and Public Programs

環境議題,已是當代社會眾所皆知的重要議題,在藝術界也不例外。然而,對於環境保護、生態議題,你對此也抱持希望嗎?或是認為無論人類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這個必然呢?

這一次,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第 12 屆台北雙年展(Taipei Biennial 2020),將於 2020年 11月 21日至 2021年 3月 14日舉行,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特別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Eva Lin)策劃公眾計畫,將呈獻來自全球 25 個國家及地區、58 位參與者及團隊的作品。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來自於拉圖和圭納提出的假設:

「全世界的人們不再對『生活在地球上的意義』有共識。」

「當一連串衝突一觸即發,我們目睹了人們立場的分歧:似乎已放棄地球的人、試圖使環境變得更宜居的人,以及那些宇宙觀與全球化發展相斥的人等。」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說。

2020台北雙年展,呼籲人們應開啟彼此如何看待及應對當前環境的討論。
皮耶.雨格,《深水》,2017,混凝土模型與蜂 巢、蜂群,90 x 54 x 65 公分。 展出版次: 文心藝術基金會收藏。 圖像由藝術家、Taro Nasu 東京畫廊、東京國立近 代美術館和太宰府天滿宮提供。 Pierre HUYGHE, Exomind (Deep Water), 2017, concrete cast with wax hive and bee colony, 90 x 54 x 65 cm. Exhibited version: Collection of Winsing Arts Foundation. © Pierre HUYGHE; Taro Nasu, Tokyo;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 Tokyo; and the Dazaifu Tenmangu Shrine

儘管處於疫情尚未消退之時,本地藝術界嘗試透過雙年展,來展現各方面的思考與批判。

藉由集結人文、歷史、地質學、海洋科學、社會學和政治科學等多元領域知識作為展覽的架構基礎,伴隨著激發人們思考與對話、豐富多元的公眾計畫,雙年展企圖以星球的角度審視人們價值之間的差異及其所帶來的影響,並對當前持續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提出詰問。

這一次台北雙年展,把美術館當成一個模擬天體運動的「星象廳」,參與者將於其中描摹各個星球之間相互拉扯的「萬有 引 力 」, 包含無視星球負載極限而堅持實行現代化的 「 全球化星球 」(Planet GLOBALIZATION);以及關心氣候變遷並試圖調和永續與發展之間矛盾的「實地星球」 (Planet TERRESTRIAL)等。

皮耶.雨格,《深水》,2017,混凝土模型與蜂巢、蜂群,90 x 54 x 65 公分。展出版次: 文心藝術基金會收藏。圖像由藝術家、Taro Nasu 東京畫廊、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和太宰府天滿宮提供。
皮耶.雨格,《深水》,2017,混凝土模型與蜂巢、蜂群,90 x 54 x 65 公分。展出版次: 文心藝術基金會收藏。圖像由藝術家、Taro Nasu 東京畫廊、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和太宰府天滿宮提供。

雙年展中,部份作品探索地表與及其上生命動態之間的關係:挪威藝術家瑪利安.莫里(Marianne Morild)的系列畫作,具現了從地面「撕裂」而出的懸浮地表碎片。亦有臺灣排灣族藝術家峨塞. 達給伐歷(Cemelesai Takivalet)將推出委託創作《病毒系列》,描繪想像中從野生世界釋放出 來的巨大病毒,視之為自然對人類侵襲與破壞環境的回應,藉此顛覆「入侵」的主客邏輯。

知名法國藝術家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的裝置作品《深水》(Exomind, Deep Water)呈現一個頭部被蜂窩遮蔽的女性塑像;伴隨這座雕像而進駐的「外來」生態系統,透過為其他生命傳授花粉而生長,並在這個瞬息萬變、多孔隙且環環相扣的環境中不斷自我調節。完整參與者名單,請至本文最下方。

Milliøns 建築工作室(澤娜・柯瑞騰、 約翰・梅)、彼得・奧斯伯恩,《建築的鬼田》, 2020,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 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MILLIØ NS (Zeina KOREITEM + John MAY), Peter OSBORNE, The Ghost Acres of Architecture, 2020,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variable. © MILLIØ NS (Zeina KOREITEM + John MAY), Peter OSBORNE.
Milliøns 建築工作室(澤娜・柯瑞騰、 約翰・梅)、彼得・奧斯伯恩,《建築的鬼田》, 2020,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 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MILLIØ NS (Zeina KOREITEM + John MAY), Peter OSBORNE, The Ghost Acres of Architecture, 2020,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variable. © MILLIØ NS (Zeina KOREITEM + John MAY), Peter OSBORNE.

除了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之外,台北雙年展也嘗試從在地出發的公眾計畫,匯聚藝術家與思想家們探討關鍵的地緣政治與生態議題。

若展覽是各星球的擬像,公眾計畫則代表這些不同星球之間的碰撞。公眾計畫策展人林怡華表示:「我們認為當務之急並不僅是要從多方角度促進討論,而是更進一步探索替代方案以達到調解的目的。因為我們意識到多元歧異的重要性,透過不可化約的邊陲、異於當代主流邏輯的土地哲思,以及邁向去人類中心的田野記憶,讓不可逆的結局出現轉機。」

 

2020 台北雙年展 Taipei Biennial 2020

  •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 時間:2020.11.21 – 2021.03.14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0 台北雙年展 Taipei Biennial 2020 主視覺

2020 台北雙年展參與者及參與團隊名單:

  • 伊蓮娜.阿格維那(Irene Agrivina),印尼
  • 麥可.阿米泰吉(Michael Armitage),肯亞、英國
  • 雋.巴爾達扎(June Balthazard)、皮耶.保茲(Pierre Pauze),法國
  • 伊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法國
  • 尼可拉.波伊奇(Nikola Bojić),克羅埃西亞
  • 張懷文,臺灣
  • 張永達,臺灣
  • 陳瀅如,臺灣
  • 秦政德、李佳泓、林傳凱、陳怡君,臺灣
  • 食事提案(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 & 阿隆.夏貝(Daniel Fernández Pascual & Alon Schwabe)),西班牙/德國
  • Council(奎郭利.卡斯特拉(Grégory Castéra)、艾利卡.博森(Erika Balsom)),法國/英國
  • 崔潔,中國大陸
  • 艾姆卡.埃永卡帕(Em’kal Eyongakpa),喀麥隆
  • 動態自造實驗室,臺灣
  • 安-夏洛特.芬內(Anne-Charlotte Finel),法國
  • 讓-米歇.弗東(Jean-Michel Frodon)、拉夏.莎提(Rasha Salti)、Collective Studio,法國/黎巴嫩/香 港
  • 喬安娜.哈吉托馬斯 & 哈利爾.喬雷吉(Joana Hadjithomas & Khalil Joreige),黎巴嫩
  • 施永德(DJ Hatfield)、希巨.蘇飛(Siki Sufin)、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美國/臺灣
  • 范柯.荷瑞古拉芬(Femke Herregraven),荷蘭
  • 洪子健,臺灣、美國
  • 黃海欣,臺灣
  • 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法國
  • 亞梅定.肯內(Hamedine Kane)、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納塔莉.姆什瑪(Nathalie Muchamad)及奧莉薇亞.亞娜妮(Olivia Anani)、莫奴(Lou Mo),塞內加爾、茅利塔尼亞/法國/法 屬新喀里多尼亞/加拿大
  • 讓.卡通百伊.姆肯迪(Jean Katambayi Mukendi),剛果民主共和國
  • 武玉玲(Aruwai Kaumakan),臺灣
  • 納薇恩.康-多叟(Navine G. Khan-Dossos),英國、法國
  • 法蘭克.列布維奇 & 朱利安.塞胡西(Franck Leibovici & Julien Seroussi),法國
  • 劉窗,中國大陸
  • 安東尼奧.維佳.馬克提拉(Antonio Vega Macotela),墨西哥
  • 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Daniel Steegmann Mangrané),西班牙
  • Milliøns 建築工作室(澤娜・柯瑞騰(Zeina Koreitem)、約翰・梅(John May))、彼得・奧斯伯恩(Peter Osborne),美國/加拿大
  • 瑪利安.莫里(Marianne Morild),挪威 尤利.奧羅(Uriel Orlow),瑞士
  • 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Fernando Palma Rodríguez),墨西哥、英國
  • 蜜卡.羅登伯格(Mika Rottenberg),阿根廷
  • 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荷蘭
  • 蘇郁心,臺灣 峨塞.達給伐歷(Cemelesai Takivalet),臺灣
  • 領土仲介所(約翰.帕爾曼西諾 & 安-蘇菲.瑢絲克(John Palmesino & Ann-Sofi Rönnskog)),瑞士/ 英國
  • 諾梅達 & 吉帝米納斯.烏爾伯納斯(Nomeda & Gediminas Urbonas)、喬納斯.庫比留斯(Jonas Kubilius), 立陶宛
  • 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蕭麗虹、蔡明君,法國/臺灣
  • 慕尼.瓦希夫(Munem Wasif),孟加拉
  • 姚瑞中,臺灣